中國經濟開啟內循環,外貿被唱衰,外貿人如何自救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我國在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的大背景下,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但是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一出,外貿行業隨即被唱衰,那外貿行業真的會進入所謂的寒冬嗎,外貿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外貿增長有壓力,雙循環方針出臺
眾所周知,當下的外貿人并不好過,疫情疊加政治動蕩的影響讓中國外貿今年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困難局面。
一是海運費居高不下。“缺柜、缺船、一箱難求”局面有所緩解,但運力緊張、運價高企問題依然突出。
二是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于毅說,企業反映生產成本上升,出現了“出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問題。
三是全球供應鏈瓶頸尚未緩解,芯片等重要原材料短缺持續困擾企業。全球疫情起伏反復,給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帶來不利影響。
四是俄烏沖突影響。與俄烏有業務往來的外貿企業受到匯率波動、結匯困難、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交通運輸擁堵和延誤等因素影響較為明顯。
因為外貿增長近年來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影響過多,且當前逆全球化趨勢上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經濟加速脫鉤的現實之下,國家制定了雙循環的大方針,來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道路。
二、內循環為主流,外貿企業遭遇困局
但是經濟“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戰略方針出臺后,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眾所周知,拉動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指投資、消費和出口,但是近年不論是疫情影響,還是中國與歐美國家在政治及科技領域產生的對抗,都對我國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而現在可預見的情況就是出口貿易增長進入瓶頸,所以國家要要擴大國內投資與消費,通過國內14億人口的消費和投資的潛力,來拉動經濟增長。
經濟內循環為主當然自有其好處,如果成功撬動國內14億人的巨大市場,那么經濟增長就將不再受到海外市場的影響,中國經濟能走向更健康且可持續發展的自主之路。
但短期內改變以往出口為主的方針必然會給國內的外貿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
首先,是大量出口商品短期內轉內銷,國內的消化能力比較有限,會導致部分外貿企業面臨有貨賣不掉的情況,只能主動減產,進而可能會引發企業經營問題。
其次,是外貿與內需市場存在巨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不僅僅是指貿易方式,甚至是市場需求。有些產品在海外有市場,在國內就很少有需求。所以很多企業必然面臨沒有銷路的情況。
再次,是外貿企業拓展銷售渠道難,外貿出口主要是訂單式銷售,轉向內銷后有的企業缺少市場銷售渠道,對市場準入、銷售、結算等規則不熟悉,爭取國內訂單比較困難。
最后,是一些國內的工廠只是從事代工和組裝,所有產品的設計、技術、款式屬于國外客戶,如果國內沒有廠家提供技術支持和訂單,產品生產都成問題。
三、危機之下,外貿如何自救
外貿企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雙市場的優勢,在抓好海外市場的同時,更要主動進行內銷轉型,用好國內的新機遇,真正實現“兩條腿”走路,將挑戰變為機遇。
企業轉型當然會遇到諸多困難,但大家要明白,這其實是中國制造業在轉型期勢必會經歷的陣痛,唯有真正完成轉型和升級,企業才能將長久地經營下去。不然必然會在市場的優勝劣汰中逐漸沒了蹤跡。
基于格蘭德多年的外貿和企業服務經驗,這里給大家提供如下建議:
1.拓市場保訂單,穩定雙向循環主體。外貿企業要堅定不移地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讓兩個市場互為補充,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銷售空間。根據格蘭德選市場提供的建議,在新政策之下,RCEP成員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是最值得開發的海外市場,外貿人要把握住機會。
2.雙市場經驗互補,快速開發。要將國際通行的經營方式、經營技術引入國內,盡快構建適合外貿企業的國內營銷網絡。同時加快研發適合國內市場需求的產品,克服外貿企業在內銷過程中的“水土不服”。
3.做好品牌構建,加強推介與宣傳。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打開知名度。尤其要借助網絡直播、網紅帶貨等新興方式,提升拓展網上銷售能力。
4.發展服務貿易,提升貿易地位。企業要積極轉型升級,從生產加工環節向產品研發、設計、渠道、品牌推廣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拓展技術、文化、金融等知識型服務貿易領域的業務,以此來作為營收增長的動力
最后,要明確的是,外貿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國在產業鏈上地位也依舊不可撼動,所以外貿人大可不必懷疑行業發展。跟著政策走,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