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信用方面理論
作者:付玉龍
|
來源:格蘭德
|
瀏覽次數:1441
2021-01-28 12:30:45
國外的信用方面的理論主要有三種:信用調節論,信用媒介論,信用創造論,以下將對以上三種國外信用方面理論做簡單的介紹:
(一)信用調節論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于現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萊、凱恩斯、漢森、薩繆爾森。
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可以通過貨幣信用政策去治理,主張通過擴張或收縮貨幣信用,控制社會的貨幣與信用的供給,干預經濟生活,調節經濟增長。
霍曲萊認為,經濟周期的變動,是由于信用的擴張或收縮造成的,信用的擴張與收縮,受制于現金余存額的變動+控制經濟周期變動的方法,在于短期利率,信用調節的直接對象應當是商人,而不是生產者。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gd Keynes)認為,經濟危機和失業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其中包括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存在靈活偏好。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的主要動機來自三個方面:交易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需求,主要影響因素是收入規模,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數L1 = f(Y)。預防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防止未來收入減少或支出增加等意外變化,需要保留一部分貨幣以備不測,一部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持有的預防性貨幣余額,它是收入的函數,可以并入交易性貨幣需求討論。另一部分是具有伸縮性的預防性貨幣需求,它是利率的函數,可以并入下面的投機性貨幣需求討論。投機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應付未來利率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需求,并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是利率水平的減函數L2 = f(r)。總的貨幣需求為L,是各種貨幣需求的總和,即L = Ll + L2 = f(Y) + f(r)。
據此,凱恩斯提出了很有影響的政策主張,即國家可以在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促使企業家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和產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不會對價格產生較大沖擊,信用中國 信用學院產出擴大反而會給物價的穩定提供保證。
漢森提出了補償性的金融政策,即在經濟衰退時期,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反之,在經濟繁榮時期,縮小信貸規模,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這種補償性的金融政策由中央銀行來制定、貫徹和執行。
保羅薩繆爾森主要是強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調節中盼作用,主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協調起來。
(二)信用媒介論又稱自然主義信用論,創始于18世紀,盛行于19世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李嘉圖、約翰穆勒。該理論的觀點是:
1、貨幣只是簡單的交換媒介和一種便利交換的工具,這是信用媒介論的全部理論基礎;
2、信用僅僅是轉移和再分配現有資本的一種工具,并不能創造出新的資本;
3、銀行的作用在于媒介信用,而不是創造信用;
4、銀行必須在首先接受存款的基礎上才能實施放款;
5、銀行通過充當信用媒介,發揮著轉移和再分配社會現實的資本,提高資本效益的作用。
正如信用媒介論的代表人物約翰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論述了信用的性質,信用如何促進生產,信用可以節省貨幣的使用。他說“信用只是使用別人資本的許可,人們不能由此增加,而只能轉移生產手段”。信用媒介倫認為貨幣只是簡單交換媒介和便利的交換工具,此為信用媒介倫全部的理論基礎,銀行的功能在于媒介信用,而非創造信用。
約翰.穆勒還認為信用是一種購買力,“具有信用可以用來購買貨物的人,其所創造的對貨物的需求,及其所引起物價上漲的趨勢,有信用的人,可用信用購買貨物,由此創造貨物需求”。穆勒看到信用對供求關系的影響。
亞當斯密認為,銀行通過貼現和放款,只起著將死資財轉化為活資財的作用,而不能額外增加一國的資本,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只不過起媒介作用,銀行通過信用方式以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流通,也只能起著媒介工具的作用。
大衛李嘉圖認為,信貸可以用來購買機器,但不可能創造機器,信用能夠使資本轉移,能夠改變資本的用途,這種改變既可以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信用媒介論把經濟關系中相互信任和經濟交換安全作為信用依據,從而使信用在生產、交換過程中發生積極的媒介作用,有其正確而積極的意義。但我們從研究信用媒介倫的許多觀點中,分析可以發現,信用媒介倫的主要缺陷是,只看到銀行信用的媒介作用,認為信用僅僅是轉移和再分配現有資本的一種工具,盡管所創造的資本不是真實資本而是虛擬資本,而否認創造資本的作用。
信用媒介論的出現是由當時客觀經濟基礎決定的,有它合理的成份。但是它排除了銀行超過其吸收的存款數量而進行貸款的可能,這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就不十分正確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由普通的中介者變成萬能的壟斷者。面對這一現實,簡單樸素的信用媒介論無法解釋。于是信用創造論便應運而生。
(三)信用創造論(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
從十七世紀后期起,在歐洲國家信用已經相當發達,信用創造論發展于19世紀,盛行于20世紀,信用創造說的先驅者是18世紀的約翰勞,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紀末的麥克魯德和20世紀初的熊彼特和哈恩等人。
信用創造論認為: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貨幣是一種交換手段,因此,凡是有交換手段職能的物品都是貨幣。信用既然被用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信用就是貨幣。信用就是財富。因為貨幣就是財富,信用就是貨幣,故信用就是財富。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生產資本,通過這種生產資本的擴張即信用量的增加與擴展可以創造社會財富,繁榮商業,使國民經濟具有更大的活力。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
該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學派關于商業銀行信用媒介論的觀點,認為銀行的功能在于為社會創造信用,銀行能夠通過存款進行貸款,且能用貸款的方式創造存款,銀行通過信用的創造能夠為社會創造新的資本,信用就是資本,信用能夠形成資本。銀行的本質在于創造信用。作為近代信用創造論的繼承者合代表人物馬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一書中認為“銀行及銀行業者的本質是信用的創造和發行,所以銀行絕不是借貸貨幣的店鋪,而是信用的制造廠”。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信用創造論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德國金融理論學者阿伯特.韓在1920年出版的《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理論》中,指出信用就是貨幣,從生產和分配的領域論述信用形成資本。
約翰勞認為,國家擁有的貨幣多,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多,就能增加國民財富。他相信貨幣具有積極的力量,信用擴大,貨幣增加,就能促使工商業發展。英國銀行家亨利桑頓(Henry Thomton)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于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對銀行券的需求擴大,銀行券增多對商品的需求擴大,所以當銀行券增多而商品對銀行券的需求未擴大時,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物價上漲,工資缺乏彈性,一方面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從而造成作為資本的商品增多”。
熊波特認為是科學技術進步,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引起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從而產生對銀行信用的需求。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專門分析信用與資本形成過程,其信用創造論置于他的“創新理論”中。即通過信用擴張創造資本,實現創新。此外,他還把信用擴張與經濟周期理論聯系在一起,也是他的先見之明。
總之,信用創造資本理論是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信用管理理論,為許多經濟學家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該理論認為,先有貸款后有存款,并由此推出,銀行有無限的信用創造能力。信用能形成資本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們把信用完全等同于貨幣,把信用看成是與真實資本一樣的財富,宣傳信用創造真實資本,把信用對財富的索取權看作財富本身就是不對的,認為銀行有無限的信用創造能力,這種觀點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一)信用調節論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于現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萊、凱恩斯、漢森、薩繆爾森。
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可以通過貨幣信用政策去治理,主張通過擴張或收縮貨幣信用,控制社會的貨幣與信用的供給,干預經濟生活,調節經濟增長。
霍曲萊認為,經濟周期的變動,是由于信用的擴張或收縮造成的,信用的擴張與收縮,受制于現金余存額的變動+控制經濟周期變動的方法,在于短期利率,信用調節的直接對象應當是商人,而不是生產者。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gd Keynes)認為,經濟危機和失業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其中包括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存在靈活偏好。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的主要動機來自三個方面:交易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需求,主要影響因素是收入規模,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數L1 = f(Y)。預防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防止未來收入減少或支出增加等意外變化,需要保留一部分貨幣以備不測,一部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持有的預防性貨幣余額,它是收入的函數,可以并入交易性貨幣需求討論。另一部分是具有伸縮性的預防性貨幣需求,它是利率的函數,可以并入下面的投機性貨幣需求討論。投機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應付未來利率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需求,并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是利率水平的減函數L2 = f(r)。總的貨幣需求為L,是各種貨幣需求的總和,即L = Ll + L2 = f(Y) + f(r)。
據此,凱恩斯提出了很有影響的政策主張,即國家可以在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促使企業家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和產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不會對價格產生較大沖擊,信用中國 信用學院產出擴大反而會給物價的穩定提供保證。
漢森提出了補償性的金融政策,即在經濟衰退時期,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反之,在經濟繁榮時期,縮小信貸規模,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這種補償性的金融政策由中央銀行來制定、貫徹和執行。
保羅薩繆爾森主要是強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調節中盼作用,主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協調起來。
(二)信用媒介論又稱自然主義信用論,創始于18世紀,盛行于19世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李嘉圖、約翰穆勒。該理論的觀點是:
1、貨幣只是簡單的交換媒介和一種便利交換的工具,這是信用媒介論的全部理論基礎;
2、信用僅僅是轉移和再分配現有資本的一種工具,并不能創造出新的資本;
3、銀行的作用在于媒介信用,而不是創造信用;
4、銀行必須在首先接受存款的基礎上才能實施放款;
5、銀行通過充當信用媒介,發揮著轉移和再分配社會現實的資本,提高資本效益的作用。
正如信用媒介論的代表人物約翰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論述了信用的性質,信用如何促進生產,信用可以節省貨幣的使用。他說“信用只是使用別人資本的許可,人們不能由此增加,而只能轉移生產手段”。信用媒介倫認為貨幣只是簡單交換媒介和便利的交換工具,此為信用媒介倫全部的理論基礎,銀行的功能在于媒介信用,而非創造信用。
約翰.穆勒還認為信用是一種購買力,“具有信用可以用來購買貨物的人,其所創造的對貨物的需求,及其所引起物價上漲的趨勢,有信用的人,可用信用購買貨物,由此創造貨物需求”。穆勒看到信用對供求關系的影響。
亞當斯密認為,銀行通過貼現和放款,只起著將死資財轉化為活資財的作用,而不能額外增加一國的資本,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只不過起媒介作用,銀行通過信用方式以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流通,也只能起著媒介工具的作用。
大衛李嘉圖認為,信貸可以用來購買機器,但不可能創造機器,信用能夠使資本轉移,能夠改變資本的用途,這種改變既可以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信用媒介論把經濟關系中相互信任和經濟交換安全作為信用依據,從而使信用在生產、交換過程中發生積極的媒介作用,有其正確而積極的意義。但我們從研究信用媒介倫的許多觀點中,分析可以發現,信用媒介倫的主要缺陷是,只看到銀行信用的媒介作用,認為信用僅僅是轉移和再分配現有資本的一種工具,盡管所創造的資本不是真實資本而是虛擬資本,而否認創造資本的作用。
信用媒介論的出現是由當時客觀經濟基礎決定的,有它合理的成份。但是它排除了銀行超過其吸收的存款數量而進行貸款的可能,這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就不十分正確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由普通的中介者變成萬能的壟斷者。面對這一現實,簡單樸素的信用媒介論無法解釋。于是信用創造論便應運而生。
(三)信用創造論(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
從十七世紀后期起,在歐洲國家信用已經相當發達,信用創造論發展于19世紀,盛行于20世紀,信用創造說的先驅者是18世紀的約翰勞,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紀末的麥克魯德和20世紀初的熊彼特和哈恩等人。
信用創造論認為: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貨幣是一種交換手段,因此,凡是有交換手段職能的物品都是貨幣。信用既然被用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信用就是貨幣。信用就是財富。因為貨幣就是財富,信用就是貨幣,故信用就是財富。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生產資本,通過這種生產資本的擴張即信用量的增加與擴展可以創造社會財富,繁榮商業,使國民經濟具有更大的活力。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
該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學派關于商業銀行信用媒介論的觀點,認為銀行的功能在于為社會創造信用,銀行能夠通過存款進行貸款,且能用貸款的方式創造存款,銀行通過信用的創造能夠為社會創造新的資本,信用就是資本,信用能夠形成資本。銀行的本質在于創造信用。作為近代信用創造論的繼承者合代表人物馬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一書中認為“銀行及銀行業者的本質是信用的創造和發行,所以銀行絕不是借貸貨幣的店鋪,而是信用的制造廠”。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信用創造論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德國金融理論學者阿伯特.韓在1920年出版的《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理論》中,指出信用就是貨幣,從生產和分配的領域論述信用形成資本。
約翰勞認為,國家擁有的貨幣多,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多,就能增加國民財富。他相信貨幣具有積極的力量,信用擴大,貨幣增加,就能促使工商業發展。英國銀行家亨利桑頓(Henry Thomton)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于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對銀行券的需求擴大,銀行券增多對商品的需求擴大,所以當銀行券增多而商品對銀行券的需求未擴大時,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物價上漲,工資缺乏彈性,一方面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從而造成作為資本的商品增多”。
熊波特認為是科學技術進步,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引起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從而產生對銀行信用的需求。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專門分析信用與資本形成過程,其信用創造論置于他的“創新理論”中。即通過信用擴張創造資本,實現創新。此外,他還把信用擴張與經濟周期理論聯系在一起,也是他的先見之明。
總之,信用創造資本理論是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信用管理理論,為許多經濟學家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該理論認為,先有貸款后有存款,并由此推出,銀行有無限的信用創造能力。信用能形成資本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們把信用完全等同于貨幣,把信用看成是與真實資本一樣的財富,宣傳信用創造真實資本,把信用對財富的索取權看作財富本身就是不對的,認為銀行有無限的信用創造能力,這種觀點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聲明:該作品系作者結合外貿、跨境行業經驗、相關政策法規及互聯網相關知識整合。如若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按照規定及時處理
你可能還關注
國內電池企業如何應對歐盟的新法規
2023-09-13
調查國外客戶主要調查哪幾個方面
2022-12-22
國外企業信用怎么查?
2021-02-14
國外信用體系模式與我國信用體系模式
2021-01-15
國外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模式
2021-01-15
國外的信用管理模式
2021-01-25
如何應對不同性格的國外客戶
2023-10-13
國外信用體系的三種模式
2021-02-20
國外信用體系的三種模式包括什么?
2021-01-27
國外企業信用管理的三種模式
2021-01-15
福建省連江黃如論中學的供應商有哪些?
2021-04-18
如何識別外貿行業中的風險
03-11 16:36
今日熱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