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存貨管理風險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只是關注生產和銷售方面的問題遠遠不夠,存貨管理已經成為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因此,現代中小企業應當提高對存貨管理的重視程度,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本文通過分析存貨管理過程中的風險成因,消除相關風險因素,為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中小企業存貨管理風險成因,包含企業外部流通過程中的風險和企業內部流通過程中的風險。
(一)存貨在企業外部流通過程中的風險成因
1.采購計劃不完善,采購隨意性大。首先,很多中小企業在進行材料類存貨采購前,沒有根據材料耗用情況或價格波動等因素科學的制定采購計劃,僅依靠主觀經驗決定采購時間、品種和數量,容易造成原材料積壓或短缺,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再者,有的企業在采購時忽視了資金的統籌安排,待采購合同簽署后才發現資金捉襟見肘,造成企業資金鏈緊張,無形中增加了材料的采購成本。
2.采購審批流于形式,執行不嚴。許多中小企業雖有采購審批流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未得到有效執行。部分企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沒有完成審批流程的情況下,默許采購部門按照慣例先行進行存貨采購,然后補辦審批手續,采購審批流程形同虛設,無法滿足采購的合理性要求,同時未對采購人員形成有效的監督和牽制,容易出現無序采購或暗箱操作等現象。
3.崗位設置不合理,未形成有效的采購監督機制。中小企業因為于人員有限,存貨采購過程中的選擇供應商、與供應商治談等環節往往都是由少數采購人員負責,有的企業存貨驗收環節也由采購人員單獨完成。在這樣的管理機制下,采購人員被賦予了過大的權利,采購、驗收等不相容崗位沒有進行有效分離,因而可能出現驗收把關不嚴、收受供貨商回扣等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
4.庫存商品出入庫混亂無序。有的中小企業不重視庫存商品的出庫順序,沒有按生產日期將庫存商品依次發出,導致部分商品過期變質,造成額外損失。部分中小企業不注意存貨入庫管理,將本應共同入庫的存貨分批入庫,這對于需要進行批次管理的存貨來說容易造成批次混亂。
5.物流管理欠缺,存貨流通不暢。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存貨的購入及銷售價格,而忽視了物流環節的影響。物流公司或運輸方式選擇不當,都可能造成存貨損毀或無法按時交付,從而導致企業原材料短缺或銷售合同違約。
(二)存貨在企業內部流通過程中的風險成因
1.庫房準入制度不完善或執行不嚴。庫房是倉儲重地,但一些中小企業庫房管理松懈,人員進出隨意,容易發生失竊、失火等風險。
2.存貨領用制度不完善。部分中小企業沒有制定完善的領用審批制度,僅憑領用人一人簽字即可領取存貨,在這樣的領用制度下可能出現存貨領用失控,從而造成浪費、貪污和生產成本虛高。
3.存貨保管措施不到位。首先,一些中小企業存貨分類不清,未對存貨進行有效編號,倉庫中存貨擺放無序,對存貨出入庫及盤點工作造成了極大不便。其次,部分中小企業為了節省倉儲成本,沒有針對存貨的不同特性選擇合適的存儲方式或提供必要的存儲條件,極易造成存貨失竊、變質、損毀等意外損失。
4.存貨日常盤點制度不完善。有的中小企業不重視存貨盤點工作,無法掌握存貨的實際數量及管理情況,容易出現企業賬面存貨數量與實際可用數量不符的現象,也無法對存貨盤盈、盤虧和長期閑置等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和進行處置。另外,有的企業存貨盤點制度設計不合理,盤點工作僅由保管員自行完成,沒有財務等部門的參與,容易造成監守自盜等舞弊行為。
5.庫存商品積壓過多。中小企業應處理好生產與銷售的關系,將庫存商品數量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如果庫存商品積壓過多,不僅會造成倉儲成本上升,還會占用流動資金,而且一旦商品的市場價格出現大幅下跌,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貨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廣大中小企業應提高對存貨管理的重視程度,建立健全存貨管理機制,并針對企業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管理方法,消除存貨流通各環節的風險因素,從而降低企業整體運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