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遠去,世界經濟看似有好轉,但是隱藏的危機因素并沒有消除。危機因素只是暫時處于收縮狀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改,可不知什么時候,它又會卷土重來,甚至帶來更大的經濟危機。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加深,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我國企業不斷加強自身風險管理意識及措施,本文就企業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分析探討。
一、流動性預警機制的建立
企業應該建立比較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使其貫穿在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中,不論是國有企業、上市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均應該建立較完善的流動性的風險預警機制。
企業財務中的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及速動比率等指標能夠有效反應企業財務的變動趨勢;而用每股現金流量、經營現金流量、現金流債務比及現金流量比率等能夠反映企業現金流量的能力;而資產利潤率、每股收益、主營的業務利潤率及權益凈利潤等有效構成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指標。這些財務指標能夠有效反映出企業經營狀況及資金流動的風險性,依據預警機制里的財務指標能夠對企業財務困境進行預測,從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規避。
二、對企業長期資產流動性進行提高,并拓展融資途徑
對于企業長期資產管理,比較注重其盈利性,而流動性被忽視了,長期資產除了能通過變現形式來實現流動外,還可以通過合營、租賃、對外投資及債務重組等把閑置機器設備、辦公樓及廠房等進行盤活;
還可以將無形資產流動性提高,可以運用契約形式把無形資產進行出租及授權,這樣企業就可以收取加盟費、租金及使用費來獲得收益了;
在融資途徑上,還可以通過借款、銀行貸款及上市之外的其它融資來降低企業融資風險及資本成本,像金融租賃、二級市場融資、風險投資等新金融工具的應用,來拓展融資渠道。
三、全面預算制度及內控機制的完善
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全面預算制度,能夠有效發現及控制企業內部資金管理問題,需要對現金流入及流出進行準確預測,依照預算進行科學安排現金支出,同時依據實際生產需要,對現金預算及時作出調整,并確定企業的現金最佳庫存量。
對企業內控機制進行完善,能夠有效保障企業財務活動及生產經營狀況,主要包括風險防范及內審控制制度的完善,像風險防范中的合同風險、籌資風險、信用風險、投資風險及擔保風險等均進行控制;內審制度是企業財務活動的重要監管方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內審制度,來約束及規范企業的財務。
流動風險管理是企業財務中的重要組成,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企業流動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全面預算機制及內控制度等,同時還要拓展融資渠道及業務外包等形式來降低流動風險,另外還應該建立相應的流動應急風險管理機制。